当前位置: 首页 > 电网 > 电网人物

四川凉山供电公司罗洪克姑:他让彝族小村落变了样

国家电网报发布时间:2021-04-22 13:47:39  作者:姚兴望 叶琳

  驻村第一书记小档案

  姓名:罗洪克姑

  单位:四川凉山供电公司

  帮扶地点:四川省甘洛县嘎日乡阿渣尔吉村

  帮扶时间:2015年8月至今

  工作亮点: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村民幸福感;培育特色产业,带动村民持续增收;实施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助推乡村经济发展,打造美丽宜居村落。

  “这50亩党参七八月份就可以卖了。除草的时候要仔细,不要把党参挖断。”4月18日,在四川省甘洛县嘎日乡阿渣尔吉村党参产业园,驻村第一书记罗洪克姑正叮嘱务工村民除草时注意保护党参。

  阿渣尔吉村地处凉山州偏远山区,是彝族聚居地,曾有贫困户87户493人。罗洪克姑在2015年8月被凉山供电公司派到村里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五年多来,他帮村里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推动产业发展。2018年年底,阿渣尔吉村退出贫困序列。几年中,罗洪克姑成了村里孩子人人都喊的罗洪“阿普(彝语,爷爷)”。

  完善基础设施 提升村民幸福感

  从甘洛县城到阿渣尔吉村,要走过几十公里山路。路上景色宜人,入村后,一排排太阳能路灯映入眼帘,村子干干净净。

  “以前的阿渣尔吉不是这样的。那时,村里的路不通,也缺发展资金,贫困发生率居高不下。”罗洪克姑说。

  入村以后,罗洪克姑跑遍全村,掌握了贫困村民的基本情况。“罗洪书记刚来第一天,就和我一起骑着摩托车走家串户。我记得有一天下着雨,我载着罗洪书记往各家各户跑。路烂道险,我们摔了好几跤。一天跑下来,我都有点吃不消了,但罗洪书记却一点都不在意。遇上家里特别困难的孤寡老人,他还自掏腰包献爱心。”驻村工作队队员孟先林回忆道。

  在阿渣尔吉村,一句“行路难”道尽发展的艰辛。村民出门、农产品外销、创收发展……每一样都与道路相关。大家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修路一直是村民翘首以盼的大事。

  2018年7月,罗洪克姑带领驻村工作队与村支两委委员多方奔走,先后协调资金220余万元,新建了通户路和通组路7.5千米。几年中,他积极协调各方,配合卫生和计划生育局为村里修建了卫生室,向县水务局争取项目资金修建农田排灌引水渠,改造了饮水管网;向凉山供电公司汇报村里用电需求,由该公司投资在村里实施农网改造;配合相关部门完成46户易地扶贫搬迁房屋的建设和D级危房的改造。

  如今,阿渣尔吉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有了显著改善,村民的幸福感大幅提升。罗洪克姑也成了村民眼中的知情人、知心人、热心人。

  发展特色产业 带动持续增收

  “大家不要急,排好队,每一户贫困户都有。”2016年3月,在村里无集体经济、政府产业发展基金又还没到位的情况下,罗洪克姑为了不错过花椒种植的黄金季节,自掏腰包从汉源县买回3300株花椒苗分发给87户贫困户种植。

  零散的花椒种植远不能让村民脱贫致富,必须找到适合阿渣尔吉村的产业。罗洪克姑刚驻村时是发展产业的门外汉。为了找到适合村里发展的产业,他多次到田间地头调研。一次走访时,他无意发现村民有采挖野生中药材到集市上卖的习惯。这启发了罗洪克姑。他咨询农业专家后了解到,阿渣尔吉村海拔1600多米,山地草坡较多、泥质良好,非常适合党参种植,于是便和村支两委委员商议种植党参。

  一开始,土地流转问题困扰着罗洪克姑。针对一些不愿意出租土地的村民,罗洪克姑多次走访,为大家分析建设党参产业基地的好处。渐渐地,多数村民认同了他的产业扶贫方案。

  “罗洪书记,阿尔木怕子家土地承包费每亩300元,他到地里除草、松土每天能赚80元。我也想这样,行不?”2017年年初,因为前一年尝试种植的30亩党参长势很好,有了收益,有些村民便主动要求把自家土地流转给村里的合作社。2018年,村里的合作社党参种植面积扩大到250亩,2019年达到280亩。

  目前,阿渣尔吉村有种植专业合作社3个,种植着党参、半夏、羌活、黄精等。2020年,村民人均年收入由罗洪克姑帮扶之初的2301元增长到8313元。

  打造高标准农田 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

  2020年6月,罗洪克姑又盘算着将500余亩土地改造成高标准农田,打造稻虾、稻鱼共生的农业产业园区,带动村民进一步增收。

  他向地方政府协调,促成政府投资建设高标准农田,并于2020年11月如期动工。如今,走进阿渣尔吉村,田间地头,几台挖掘机正在施工,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在溪边,工人正在扩建引水渠,一派发展的新景象。

  “通过土地整合,农业生产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合作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也能显著提高。按照整理后项目区每年每亩稻谷收益1100元、鱼虾每亩7500元的保守估算,一年下来利润能有430万元,还是很可观的。”罗洪克姑说。

  自从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后,村里原来小而散的地块整合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农业生产格局,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为增产、增收带来了更多可能。

  “在产业园或者高标准农田打工,一天能挣80元,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我们老两口一年下来至少有4000块钱的收入。”年近七旬的村民阿比尺沙说。

  村里的产业基地解决了老弱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吸引了年轻人返乡创业。阿木史布是今年第一批回村创业年轻人中的一员。谈起未来,他信心满满:“前几年,我出去打工挣了几万块钱。现在家乡发展好了,我准备流转些土地种党参,和大家一起致富。”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