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脉动美丽乡村

  7月1日

  遵义会议会址

  7月1日,遵义供电局红歌团接受记者采访。王仁磊 摄

  7月2日

  遵义市红军烈士陵园

  7月2日,调研记者在遵义红军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伍全 摄

  7月3日

  娄山关红军小学、娄山关、板桥镇“农民工返乡创业一条街”

  7月3日,遵义市郊供电局红色电力服务队为农民工返乡创业一条街商户进行用电义诊。王仁磊 摄

  7月4日

  娄山关陈列馆

  7月4日,调研记者观看了《娄山关大捷》实景演出,演出再现了娄山关战役场面。伍全 摄

  7月5日

  苟坝会议会址、花茂村

  7月5日,供电员工到花茂村对母式陶艺馆等进行用电义诊。王仁磊 摄

  7月6日

  茅台镇、四渡赤水纪念馆

  7月6日,供电员工来到当地酒厂进行业扩工程勘察。王仁磊 摄

 

  7月1日—6日,“追寻红色足迹讲述初心故事”之“再走长征路暨革命老区电力发展调研行”走进遵义市。本站采访,由南网传媒公司、国家电网英大传媒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贵州电网公司共同组织。6天的时间里,记者从遵义会议会址出发,走访了娄山关、苟坝村、花茂村、茅台镇。

  有人说展开完整的中国地图,寻找红军的长征路线,你会发现线路密密麻麻,有如蛛网铺在祖国的十几个省区。红军用脚织就的这张网捕获了南岭山地、横断山区和黄土高原。

  再细看下去,在贵州,这条动线变得更加飘忽。红军三度占领遵义,四渡赤水河。把敌人绕得晕头转向之际,红军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成为毛泽东平生“最得意之笔”。

  现在,很多路线被淹没在葱茏的山林中,除非精通山路的猎人,否则很难寻找到。与那些惊险关口、渡口相对的还有游人如织的景象、村寨百姓幸福的面庞。除非你如老僧入定般,硬生生把自己扎入八十几年前的历史迷雾中,不然你很容易沉醉在新时代的美好生活中。因为变化是如此之大。

  但是只要一开口,你就会发现,长征路上的人们并没有忘记红军。就像遵义娄山关红军小学里9岁的马兴蕾所说:“如果回到1935年,我会像红军一样勇敢。”

  红色成为一种信仰

  在遵义流传着特别多的红军故事。走在这座城市的街头,从街道的名字,到商店里摆放的商品,还有民间哼唱的歌曲,红色表达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这是老百姓的信仰。

  回到1935年的遵义,作为贵州第二大城市,当年这里靠的是生产贩卖和走私鸦片、酿酒以及贩卖奴隶。普通老百姓过着无粮食可吃,无衣服可穿的生活,被称为“干人”的他们被当地军阀榨干了身上所有东西。老百姓能讲很多当年的传说,比如那时候茅台是一个又脏又乱的小村镇,三四千的居民就拥挤不堪地生活在赤水河畔60英尺高的陡岸上。街道狭窄泥泞,房屋是灰泥和枝条混合结构,有些是茅草顶,有些是红瓦顶。村子里弥漫着酒味。在娄山关,到处是又黑又烂的茅草屋,玉米秆和竹片编成的小门,穷人身上连尺布都没有。

  大家喜欢说红军英勇战斗的故事。娄山关是由大尖山和小尖山相对锁峙形成的自然关隘。当时穿越关隘的川黔公路不过三四米。站在关口抬眼望,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很难找到的路,难以攀爬。但是就是在这样的地方,红军凭借勇气两克娄山关。“你们知道吗?彭德怀率领的3军团只比敌人提前几分钟占领了娄山关,当他的部队登上顶峰时,发现山北侧的敌军距离他们只有200米。”老百姓喜欢说这样的故事。

  今天回望那段历史会发现,遵义会议的确是红军的转折点,之前,红军不停退却与突围,士气低落。遵义会议之后,战术巧妙,四渡赤水后,巧渡金沙江,从黔北的赤水河到川西的大渡河,毛泽东带领红军绕着四川盆地画出一个大大的“L”形。摆脱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后,红军一路支撑到陕北。

  让老百姓笑起来

  接力棒传到了建设者手中。

  花茂村,紧邻着苟坝村,都是当年红军驻扎停留之地。到2011年时,两个村子还不是现在这番“芳草鲜美,屋舍俨然”有如桃花源的模样。苟坝会议会址,周恩来、朱德旧居“长五间”,已经破烂不堪,几乎成为废墟。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靠种“杜仲”为生的路子也行不通了。有上百年烧陶历史的花茂村到2000年,土陶生意也逐渐不好做。娄山关也如此,20世纪80年代,《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重走长征路时曾提到娄山关,正值隆冬时节,仍然有不少游人。但是关口连一杯开水也买不到,更没有饮食店、小卖部和旅馆。

  现在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3年—2017年,贵州省每年投入不少于300亿元,创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花茂村“红色之家”的老板王治强17岁出去打工,“人家都说我是一把牙刷打天下,其实我连牙刷都没有。”2014年,王治强回到家乡。“政府引导我们打造了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当年到花茂村避暑的重庆人就超过了1万人,本村和附近几个村寨村民家近万只土鸡被抢购一空。现在王治强请了十几个员工,每年付的工钱也有40万元,他到年底能有十几万元结余。现在到苟坝、花茂村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随着渝贵高铁的开通,到娄山关消夏的重庆人也不断增加。游客和时才说:“来这里不仅是风景好,还能感受到红色历史,见证新时代下农民的美好生活。”

  娄山关红军小学的马兴蕾才9岁,是学校里的义务讲解员,每当有客人来时,他们就会在学校自建的陈列馆里,为大家讲述当年娄山关大捷的故事。讲解词里有当地村民冒死帮助红军的故事,被问到穿越回战火纷飞的年代时,是否也会如此做。她十分坚定,她说自己会像红军那么勇敢。

  红军小学坐落在娄山关附近的板桥镇。学校被群山环绕,硬件条件非常好。站在操场上人很容易恍惚。当年红军路过此地时,全国的识字率都非常低。红军在行军路上,通过后背贴字的方式学习文化知识。现在孩子可以在如此美的学校里自由自在地读书、识字、成长。

  如果红军现在穿越历史而来,可能找不到当年的路。但是他们一定欣慰于现在的变化。就像花茂村里王治强每天帮大家拍照时问的那句话:“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百多人的团队齐声呐喊:“好!”

  电力护航百姓美好生活

  翻看红军长征的回忆资料,在初踏上长征路时,大家沐浴着月光,听着河水拍击浮桥的声音,很多人哼唱起流行的红军歌曲。他们熟悉这块儿土地,也热爱这片土地。今人看到的峰峦叠嶂、青青碧水,大家对“绿水青山”的执着,是红色与绿色的必然相会。

  不论当地人的美好生活还是这份青山绿水,背后都少不了电力人的一份功劳。在茅台镇,除了举世闻名的贵州茅台酒,还生存着大大小小上千家酒厂。他们酿酒基本直接从赤水河取水,没有用任何水处理剂。

  当地人认为赤水河独特优良的水质、赤水河水浇灌出的有机高粱原料、赤水河谷千百年来形成的独有原料发酵微生物群、赤水河与周边地势共生而成的得天独厚气候条件,形成了茅台酒独特的酱香口感。为了维持这种天然的环境,茅台人做出更多努力,通过严控排污,退耕还林,现在赤水河一遇暴雨不再一味浑浊。

  位于茅台镇的一批酒厂正在推进煤改电。王启留家的酒厂位于山上,一进厂子,便看到堆在门口的煤炭,“等我换了电锅炉,这些煤炭就都用不到了。整体算下来,我的成本还能降35%,关键效果也一样,还环保。”茅台镇供电所所长徐超介绍:“在茅台,1000多家酒厂实现了清洁能源替代。只剩下最后七八十家使用煤锅炉。下一步除了加大宣传,就是做好电网的配套,计划让大家两年内方便、可靠地改用电锅炉。”

  不仅茅台,整个遵义市都在推动电能替代。在花茂村,母先才家里就把土窑改成了电窑炉,不再烧煤烧柴。王治强开的农家乐也从烧柴改为电磁炉、电蒸饭机,省事省力。“这对我们却是挑战。二十几年前,这里农村一个月也就用十几二十度电,现在户均300度。大家对电压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贵州电网播州供电局枫香供电所安全员陈义说道。

  为了保证高质量的用电,截至2018年,花茂村新建10千伏线路18.551千米,改造低压线路34.24千米,并新配备了17台变压器。通过农网改造、电网电压质量提升等工程,花茂村的供电可靠率已达到遵义中心城区的水平。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遵义电网投资将达72.09亿元。在娄山关、桐梓、花茂村,遵义各地,都成立了具有当地特色的电力服务队。遵义市供电局党委书记练波举了一个小例子。“遵义农村有很多木质房子,外面电网建设好了,但是农户内部很多电线没有更改,随着负荷的增长,导线发热很容易引起火灾。我们通过智能电表发现用户负荷不对称后,就可以给消防部门、农户提出具体的建议。”

  遵义供电局正通过更多举措更好地服务当地百姓,电能质量也将再上台阶,遵义这片长征路上的“红色圣地”将越来越好。

关键词: 区块链, 遵义供电

主办单位: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  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电力脉动美丽乡村

作者:刘杰 伍全 吴有洋  发布时间:2019-07-09   来源:中国电力网

  7月1日

  遵义会议会址

  7月1日,遵义供电局红歌团接受记者采访。王仁磊 摄

  7月2日

  遵义市红军烈士陵园

  7月2日,调研记者在遵义红军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伍全 摄

  7月3日

  娄山关红军小学、娄山关、板桥镇“农民工返乡创业一条街”

  7月3日,遵义市郊供电局红色电力服务队为农民工返乡创业一条街商户进行用电义诊。王仁磊 摄

  7月4日

  娄山关陈列馆

  7月4日,调研记者观看了《娄山关大捷》实景演出,演出再现了娄山关战役场面。伍全 摄

  7月5日

  苟坝会议会址、花茂村

  7月5日,供电员工到花茂村对母式陶艺馆等进行用电义诊。王仁磊 摄

  7月6日

  茅台镇、四渡赤水纪念馆

  7月6日,供电员工来到当地酒厂进行业扩工程勘察。王仁磊 摄

 

  7月1日—6日,“追寻红色足迹讲述初心故事”之“再走长征路暨革命老区电力发展调研行”走进遵义市。本站采访,由南网传媒公司、国家电网英大传媒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贵州电网公司共同组织。6天的时间里,记者从遵义会议会址出发,走访了娄山关、苟坝村、花茂村、茅台镇。

  有人说展开完整的中国地图,寻找红军的长征路线,你会发现线路密密麻麻,有如蛛网铺在祖国的十几个省区。红军用脚织就的这张网捕获了南岭山地、横断山区和黄土高原。

  再细看下去,在贵州,这条动线变得更加飘忽。红军三度占领遵义,四渡赤水河。把敌人绕得晕头转向之际,红军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成为毛泽东平生“最得意之笔”。

  现在,很多路线被淹没在葱茏的山林中,除非精通山路的猎人,否则很难寻找到。与那些惊险关口、渡口相对的还有游人如织的景象、村寨百姓幸福的面庞。除非你如老僧入定般,硬生生把自己扎入八十几年前的历史迷雾中,不然你很容易沉醉在新时代的美好生活中。因为变化是如此之大。

  但是只要一开口,你就会发现,长征路上的人们并没有忘记红军。就像遵义娄山关红军小学里9岁的马兴蕾所说:“如果回到1935年,我会像红军一样勇敢。”

  红色成为一种信仰

  在遵义流传着特别多的红军故事。走在这座城市的街头,从街道的名字,到商店里摆放的商品,还有民间哼唱的歌曲,红色表达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这是老百姓的信仰。

  回到1935年的遵义,作为贵州第二大城市,当年这里靠的是生产贩卖和走私鸦片、酿酒以及贩卖奴隶。普通老百姓过着无粮食可吃,无衣服可穿的生活,被称为“干人”的他们被当地军阀榨干了身上所有东西。老百姓能讲很多当年的传说,比如那时候茅台是一个又脏又乱的小村镇,三四千的居民就拥挤不堪地生活在赤水河畔60英尺高的陡岸上。街道狭窄泥泞,房屋是灰泥和枝条混合结构,有些是茅草顶,有些是红瓦顶。村子里弥漫着酒味。在娄山关,到处是又黑又烂的茅草屋,玉米秆和竹片编成的小门,穷人身上连尺布都没有。

  大家喜欢说红军英勇战斗的故事。娄山关是由大尖山和小尖山相对锁峙形成的自然关隘。当时穿越关隘的川黔公路不过三四米。站在关口抬眼望,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很难找到的路,难以攀爬。但是就是在这样的地方,红军凭借勇气两克娄山关。“你们知道吗?彭德怀率领的3军团只比敌人提前几分钟占领了娄山关,当他的部队登上顶峰时,发现山北侧的敌军距离他们只有200米。”老百姓喜欢说这样的故事。

  今天回望那段历史会发现,遵义会议的确是红军的转折点,之前,红军不停退却与突围,士气低落。遵义会议之后,战术巧妙,四渡赤水后,巧渡金沙江,从黔北的赤水河到川西的大渡河,毛泽东带领红军绕着四川盆地画出一个大大的“L”形。摆脱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后,红军一路支撑到陕北。

  让老百姓笑起来

  接力棒传到了建设者手中。

  花茂村,紧邻着苟坝村,都是当年红军驻扎停留之地。到2011年时,两个村子还不是现在这番“芳草鲜美,屋舍俨然”有如桃花源的模样。苟坝会议会址,周恩来、朱德旧居“长五间”,已经破烂不堪,几乎成为废墟。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靠种“杜仲”为生的路子也行不通了。有上百年烧陶历史的花茂村到2000年,土陶生意也逐渐不好做。娄山关也如此,20世纪80年代,《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重走长征路时曾提到娄山关,正值隆冬时节,仍然有不少游人。但是关口连一杯开水也买不到,更没有饮食店、小卖部和旅馆。

  现在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3年—2017年,贵州省每年投入不少于300亿元,创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花茂村“红色之家”的老板王治强17岁出去打工,“人家都说我是一把牙刷打天下,其实我连牙刷都没有。”2014年,王治强回到家乡。“政府引导我们打造了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当年到花茂村避暑的重庆人就超过了1万人,本村和附近几个村寨村民家近万只土鸡被抢购一空。现在王治强请了十几个员工,每年付的工钱也有40万元,他到年底能有十几万元结余。现在到苟坝、花茂村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随着渝贵高铁的开通,到娄山关消夏的重庆人也不断增加。游客和时才说:“来这里不仅是风景好,还能感受到红色历史,见证新时代下农民的美好生活。”

  娄山关红军小学的马兴蕾才9岁,是学校里的义务讲解员,每当有客人来时,他们就会在学校自建的陈列馆里,为大家讲述当年娄山关大捷的故事。讲解词里有当地村民冒死帮助红军的故事,被问到穿越回战火纷飞的年代时,是否也会如此做。她十分坚定,她说自己会像红军那么勇敢。

  红军小学坐落在娄山关附近的板桥镇。学校被群山环绕,硬件条件非常好。站在操场上人很容易恍惚。当年红军路过此地时,全国的识字率都非常低。红军在行军路上,通过后背贴字的方式学习文化知识。现在孩子可以在如此美的学校里自由自在地读书、识字、成长。

  如果红军现在穿越历史而来,可能找不到当年的路。但是他们一定欣慰于现在的变化。就像花茂村里王治强每天帮大家拍照时问的那句话:“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百多人的团队齐声呐喊:“好!”

  电力护航百姓美好生活

  翻看红军长征的回忆资料,在初踏上长征路时,大家沐浴着月光,听着河水拍击浮桥的声音,很多人哼唱起流行的红军歌曲。他们熟悉这块儿土地,也热爱这片土地。今人看到的峰峦叠嶂、青青碧水,大家对“绿水青山”的执着,是红色与绿色的必然相会。

  不论当地人的美好生活还是这份青山绿水,背后都少不了电力人的一份功劳。在茅台镇,除了举世闻名的贵州茅台酒,还生存着大大小小上千家酒厂。他们酿酒基本直接从赤水河取水,没有用任何水处理剂。

  当地人认为赤水河独特优良的水质、赤水河水浇灌出的有机高粱原料、赤水河谷千百年来形成的独有原料发酵微生物群、赤水河与周边地势共生而成的得天独厚气候条件,形成了茅台酒独特的酱香口感。为了维持这种天然的环境,茅台人做出更多努力,通过严控排污,退耕还林,现在赤水河一遇暴雨不再一味浑浊。

  位于茅台镇的一批酒厂正在推进煤改电。王启留家的酒厂位于山上,一进厂子,便看到堆在门口的煤炭,“等我换了电锅炉,这些煤炭就都用不到了。整体算下来,我的成本还能降35%,关键效果也一样,还环保。”茅台镇供电所所长徐超介绍:“在茅台,1000多家酒厂实现了清洁能源替代。只剩下最后七八十家使用煤锅炉。下一步除了加大宣传,就是做好电网的配套,计划让大家两年内方便、可靠地改用电锅炉。”

  不仅茅台,整个遵义市都在推动电能替代。在花茂村,母先才家里就把土窑改成了电窑炉,不再烧煤烧柴。王治强开的农家乐也从烧柴改为电磁炉、电蒸饭机,省事省力。“这对我们却是挑战。二十几年前,这里农村一个月也就用十几二十度电,现在户均300度。大家对电压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贵州电网播州供电局枫香供电所安全员陈义说道。

  为了保证高质量的用电,截至2018年,花茂村新建10千伏线路18.551千米,改造低压线路34.24千米,并新配备了17台变压器。通过农网改造、电网电压质量提升等工程,花茂村的供电可靠率已达到遵义中心城区的水平。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遵义电网投资将达72.09亿元。在娄山关、桐梓、花茂村,遵义各地,都成立了具有当地特色的电力服务队。遵义市供电局党委书记练波举了一个小例子。“遵义农村有很多木质房子,外面电网建设好了,但是农户内部很多电线没有更改,随着负荷的增长,导线发热很容易引起火灾。我们通过智能电表发现用户负荷不对称后,就可以给消防部门、农户提出具体的建议。”

  遵义供电局正通过更多举措更好地服务当地百姓,电能质量也将再上台阶,遵义这片长征路上的“红色圣地”将越来越好。

      关键词:电力, 遵义供电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3737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