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能源互联网 > 大数据

广东广州供电局“数字”重塑输电未来

南方电网报发布时间:2022-06-24 16:13:11  作者:何靖治 凌颖 何熙

  近日,广东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全面推进输电生产组织模式优化,以“生产指挥中心+网格化管理”为思路,强化了生产指挥中心中枢指挥职能,打破了传统班组管理模式,也打破了传统电网中架空、电缆专业壁垒,为构建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匹配的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输电生产组织模式探索出一份“广州样本”。

  输电行业改革破解难题

  在电网生产领域,快速增长的设备规模与有限的人力资源一直存在一个“不等式”。近三年来,广州供电局输电线路规模年均增长4.6%,“十四五”期间,这个规模将达到6%。而人员增长极为有限,“十四五”期间预计每人新增运维线路规模及资产总值增长16%。此外,员工还肩负隐患整治、快速响应等工作任务。

  为解决这个难题,广州供电局积极探索应用无人机自动巡航、隧道机器人、监控系统集成等数字智能技术,逐步将技术与管理“点面结合”。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广州输电专业在输电设备、在线监测设备运维等业务的有效融合。“强运营监控”的生产指挥中心加“强属地设备运维”的网格化管理生产组织模式初步形成。基于这种业务整合而作出的组织架构调整,搭配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将大大提升输电生产管理效能,最终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该变革实现了设备运维效率和人员活力的双提升。同时,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以及南方电网公司、广东电网公司关于生产组织模式的要求高度吻合,在全国输电领域改革中都是领先的。”广州供电局生产技术部副总经理李瀚儒介绍,该模式运行以来,通过技术的高度融合,释放了人力资源,激发员工创造更大价值,提高了输电领域的劳动生产效率。

  中心数字枢纽 生产决策“智囊”

  组织模式中的“生产指挥中心”,是近年来广州供电局将数字技术与输电专业不断融合升级的第一个“硕果”。

  数字化赋能下的生产指挥中心,能为生产一线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如通道巡视周期由原来平均30天缩短为1天,故障测寻平均时间由原来的40小时缩短为3小时。通过生产指挥中心开展输电设备智能巡视,进一步释放了通道可视化的巨大效能,实现对设备状态全天候不间断检测。

  “面对大面积停电、极端天气等重大突发事件,生产指挥中心就是一个‘数字智囊’。”广州供电局输电管理一所总经理刘奕军说。生产指挥中心可随时实现与各区域中心联合作战,协助应急指挥实时收集气象信息,整合电网运行、设备状态、现场作业、应急物资等信息,为事前防控、事中应急、事后总结提供支持。

  目前,生产指挥中心发挥着“运营监控+服务支撑+统筹研判”的功能,整合运营监控、作业风险管控、智能技术应用及推广、应急指挥工作职责,为生产决策提供依据,实现数字化运维、专业化管控,成效倍增。

  扁平化“通栓” 网格化“破壁”

  广州传统输电运维组织架构采用“金字塔”的管理模式,业务信息从供电所到班(站)需要通过“输电所-运维部-巡维站-巡维班”四个层级。多层级信息传输,往往造成业务沟通不及时、信息传递不对称,信息在流动中极易发生“栓塞”。

  在新的生产组织模式下,广州供电局将输电网按属地划分为8个网格,并将四个层级减少为“输电所-区域中心”两个层级,实现组织的扁平化。信息从“层层上报”到“一令到位”,管理沟通效率大大提升。

  在8个网格内的巡维区域中心,广州供电局还将各片区架空线路、电缆线路的业务进行整合,中心内员工身份由“流水线上作业员”转为“解决综合问题的工程师”,形成人力、装备、属地等各项资源的最优组合。以南沙数字输电运维中心为例,其“一组人”“两专业”“多任务”的网格化管理模式,运维效率提升近60%,政企联动效率提升明显,外部隐患、应急处置等对外协调、沟通工作量可减少20%。另外,通过在日常运维业务中大量实战应用三维数据建模、AR技术、AI图像识别等数字技术,员工还实现了业务与数字素养的双向赋能,从而向数字化复合型人才迈进。(何靖治 凌颖 何熙)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