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力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低碳循环经济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经济模式,是解决全球性资源环境约束问题的新举措。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积极倡导并大力推进低碳循环发展,强化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努力走出一条低碳环保、集约高效的绿色发展之路。

  发展清洁能源是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去年,呼和浩特市制定出台了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乳业升级等一系列政策,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坚持以创新驱动转型,设立12亿元科技创新基金、1亿元旅游业发展基金,启动建设呼和浩特科技城,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8 家、创新创业平台29个。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支持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开展产业升级、技术改造,托清清洁能源基地建设进展顺利,中环四期、晶环蓝宝石二期扩能、沃特玛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一期等重大项目投产运行。

  同时,呼和浩特市大力推进水电、风电、光电等清洁能源在企业的应用。作为呼和浩特区第一家100%采用绿色电力生产的企业——利乐包装(呼和浩特)有限公司长期秉承可再生、减量化、可循环、负责任四大环保原则,并将该原则贯穿到从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和生产、直至废弃包装回收再利用的各个环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赛罕区榆林镇河南村率先安装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具有就地建设、独立供电的特点,同时可为照明、电视、冰柜等家用电器提供电源,切实解决了农村群众的用电问题,且光伏发电对全市二氧化碳排放、二氧化硫排放的减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保障首府经济社会用电需求的基础上,呼和浩特市进一步扩大电力外送,着力发展大中型热电联产,积极推进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发电。2017年,呼和浩特供电局全力保证电力供需平衡和清洁能源上网,联合新能源、通威渔光等多个光伏电站成功并网。通过不断提高电网优化配置能力,积极辅助绿色能源产业,完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配套电力设施建设及呼和浩特市区充电桩配套设施建设。

  在清洁能源供热方面,呼和浩特市实施了“煤改气”和燃煤锅炉拆并整合及清洁能源“引热入呼”等项目,在改善大气质量、市容环境的同时,每年还节约大量煤、电、水等能源,既减少了烟尘、二氧化硫、灰渣、污水排放造成的污染,也从根本上提高了百姓的生活质量。

  去年,呼和浩特市完成6台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任务,完成市四区、土左旗共143552户“散煤燃烧供暖炉具清洁化替换”工程。经过几年的燃煤锅炉燃气化改造,每年可实现直接减少燃煤40万吨,减排烟尘2099吨,减排二氧化硫926吨,减排氮氧化物1045吨,减排二氧化碳55.6万吨。

  今年,呼和浩特市将加快推进实施大唐托电入呼工程,建成区内实行新增燃煤锅炉限批政策,年内淘汰完成14台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采暖锅炉,燃煤采暖锅炉从2018年采暖期开始全部改用洗选煤。年内完成18万户城乡接合部和旗县政府所在地居民清洁炉具、洁净煤炭替换工作,并开展5个棚户区、城中村煤改气、煤改电试点工作。

  同时,呼和浩特市将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伊利、蒙牛等企业利用全球资源,强化研发生产,开展国际合作,建设乳业科技创新园区、乳业标准创新中心,打造“中国乳都”升级版。继续抓好和林电厂、环聚新能源等重大能源项目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大力发展现代化工产业,加快实施久泰煤制乙二醇项目,争取恒德环保催化剂、兰宇环保脱硫氨水等精细化工项目落地建设。在新兴产业培训发展方面,呼和浩特市积极发展环保节能产业,实施金诚环保粉煤灰砖、日盛煤矸石分子筛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呼和浩特市还按照《内蒙古自治区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推行方案(2014-2017年)》制定了《呼和浩特市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推行方案(2016—2020)》,2014年至2017年,呼和浩特市累计完成了47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和10个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今年首府将持续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完成对30家重点工业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

  通过这些清洁生产审核方案的实施,三年来呼和浩特市累计节电近1.8亿度,节水320多万吨,节蒸汽3600多万吨,节煤9000万吨;累计减少烟尘排放500多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7200多吨,减少废水排放近500万吨,减少COD排放170多吨,减少氨氮排放近14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600多吨,产生经济效益4.2亿多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关键词: 区块链, 绿色低碳

主办单位: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  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呼和浩特力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发布时间:2018-07-30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低碳循环经济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经济模式,是解决全球性资源环境约束问题的新举措。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积极倡导并大力推进低碳循环发展,强化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努力走出一条低碳环保、集约高效的绿色发展之路。

  发展清洁能源是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去年,呼和浩特市制定出台了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乳业升级等一系列政策,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坚持以创新驱动转型,设立12亿元科技创新基金、1亿元旅游业发展基金,启动建设呼和浩特科技城,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8 家、创新创业平台29个。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支持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开展产业升级、技术改造,托清清洁能源基地建设进展顺利,中环四期、晶环蓝宝石二期扩能、沃特玛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一期等重大项目投产运行。

  同时,呼和浩特市大力推进水电、风电、光电等清洁能源在企业的应用。作为呼和浩特区第一家100%采用绿色电力生产的企业——利乐包装(呼和浩特)有限公司长期秉承可再生、减量化、可循环、负责任四大环保原则,并将该原则贯穿到从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和生产、直至废弃包装回收再利用的各个环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赛罕区榆林镇河南村率先安装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具有就地建设、独立供电的特点,同时可为照明、电视、冰柜等家用电器提供电源,切实解决了农村群众的用电问题,且光伏发电对全市二氧化碳排放、二氧化硫排放的减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保障首府经济社会用电需求的基础上,呼和浩特市进一步扩大电力外送,着力发展大中型热电联产,积极推进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发电。2017年,呼和浩特供电局全力保证电力供需平衡和清洁能源上网,联合新能源、通威渔光等多个光伏电站成功并网。通过不断提高电网优化配置能力,积极辅助绿色能源产业,完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配套电力设施建设及呼和浩特市区充电桩配套设施建设。

  在清洁能源供热方面,呼和浩特市实施了“煤改气”和燃煤锅炉拆并整合及清洁能源“引热入呼”等项目,在改善大气质量、市容环境的同时,每年还节约大量煤、电、水等能源,既减少了烟尘、二氧化硫、灰渣、污水排放造成的污染,也从根本上提高了百姓的生活质量。

  去年,呼和浩特市完成6台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任务,完成市四区、土左旗共143552户“散煤燃烧供暖炉具清洁化替换”工程。经过几年的燃煤锅炉燃气化改造,每年可实现直接减少燃煤40万吨,减排烟尘2099吨,减排二氧化硫926吨,减排氮氧化物1045吨,减排二氧化碳55.6万吨。

  今年,呼和浩特市将加快推进实施大唐托电入呼工程,建成区内实行新增燃煤锅炉限批政策,年内淘汰完成14台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采暖锅炉,燃煤采暖锅炉从2018年采暖期开始全部改用洗选煤。年内完成18万户城乡接合部和旗县政府所在地居民清洁炉具、洁净煤炭替换工作,并开展5个棚户区、城中村煤改气、煤改电试点工作。

  同时,呼和浩特市将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伊利、蒙牛等企业利用全球资源,强化研发生产,开展国际合作,建设乳业科技创新园区、乳业标准创新中心,打造“中国乳都”升级版。继续抓好和林电厂、环聚新能源等重大能源项目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大力发展现代化工产业,加快实施久泰煤制乙二醇项目,争取恒德环保催化剂、兰宇环保脱硫氨水等精细化工项目落地建设。在新兴产业培训发展方面,呼和浩特市积极发展环保节能产业,实施金诚环保粉煤灰砖、日盛煤矸石分子筛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呼和浩特市还按照《内蒙古自治区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推行方案(2014-2017年)》制定了《呼和浩特市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推行方案(2016—2020)》,2014年至2017年,呼和浩特市累计完成了47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和10个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今年首府将持续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完成对30家重点工业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

  通过这些清洁生产审核方案的实施,三年来呼和浩特市累计节电近1.8亿度,节水320多万吨,节蒸汽3600多万吨,节煤9000万吨;累计减少烟尘排放500多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7200多吨,减少废水排放近500万吨,减少COD排放170多吨,减少氨氮排放近14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600多吨,产生经济效益4.2亿多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关键词:区块链, 绿色低碳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3737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