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打造“中国氢谷”

  国内最大的氢燃料电池膜电极生产线在广州落地,第一代膜电极产品已经发布。

  新能源车年产能达30万辆,电动公交车投入规模居世界城市前列,全国首家燃料电池膜电极产业化项目正式建成,广州正打造“中国氢谷”……记者从广州市工信局获悉,“十三五”以来广州市出台系列政策,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八大新兴产业之一的节能和新能源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对促进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美丽广州的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广州市节能和新能源产业增加值547.53亿元,规模稳步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电动公交车投入规模居世界城市前列

  目前广州市新能源汽车产能已达30万辆/年,全年广汽新能源产销超过2万辆,同比增长4倍以上。新能源汽车推广规模不断攀升。2018年广州市新增新能源汽车73160辆,保有量达到134041辆,同比增长165%,占全市机动车保有量257.33万辆的5.2%,占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261万辆的5.1%。推广规模紧随上海、北京、深圳之后,车辆累计行驶里程超30亿公里。

  广州全面实现公交电动化。截至2018年底,全市累计推广应用纯电动公交车11225辆,超额完成超过1万辆的原定工作目标,电动公交车投入规模居世界城市前列。全市累计建成各类充电桩约2.6万个、换电站13座,累计充电4亿度。

  超前布局氢能产业核心技术

  目前,广州以智慧能源为引领,发展多种新能源利用。去年9月,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批复广州开发区建设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广州超前布局氢能产业核心技术,着力发展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氢能产业,发挥集聚效应,积极打造“中国氢谷”。

  3月27日,广州鸿基创能公司举行了“氢芯中国”氢燃料电池膜电极产业化项目竣工仪式和产品发布会。鸿基创能公司建设的氢燃料电池膜电极生产线,规划产能为10万平方米/年,产品功率密度达1.2瓦/平方米,为全国最大膜电极生产线。鸿基创能科技(广州)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叶思宇表示,鸿基创能是全国首家实现燃料电池膜电极产业化的企业,拥有目前国内燃料电池领域领军人才密度最高的技术团队。

  据悉,在广州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该项目一方面加紧完成厂房装修和设备订制、安装、调试,另一方面创造条件与国外企业合作,加快产品测试验证。鸿基创能的生产线建设与产品测试验证、完善几乎同步完成,于是有了竣工与产品发布同时呈现的“壮举”。

  同时,黄埔区依托省级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运营示范区建设,引进了加拿大工程院叶思宇院士,牵头联合广州氢丰能源、鸿基创能、雄川氢能等公司筹划建设氢能创新研究中心,开展燃料电池用低铂金催化剂、电解水制氢与车用燃料电池电堆和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发创新。

  今年以来,中新知识城、广州开发区西区建成了加氢站,氢燃料电池物流车已开始示范运行。

  推动新能源产业驶入快车道

  评论

  谁抓住了新兴战略产业,谁就有了发展新动能。以节能和新能源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城市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之关键所在。譬如,氢能源就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具有“能量密度高、零排放、效率高、来源广、可再生”等特点,符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进。在节能和新能源产业方面,广州谋划较早、起点较高,成绩不俗。

  让全社会认识并接受节能和新能源产品,垒起节能和新能源产业的巍巍大厦,要进一步夯实地基,特别是基础设施供给。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在电池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今天,硬件设施的建设情况决定了车主们能走多远、放心走多远。具体来说,就是充电桩的可及性,包括铺设数量和密度。揆诸现实,在充电桩建设方面,仍然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充电尚且如此,对于氢能源来说,加氢站的技术含量更高、建设难度更大,无论管网建设,还是站点设置,都需要政府予以大力支持,方能行稳致远。

  节能和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围绕节能和新能源产业的新技术不断涌现,这一领域的竞争也越发激烈,行业高精尖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广州要发挥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众多的优势,以基础研究为依托,以商业应用为目标,联合海内外特别是港澳地区科学家,瞄准国内顶级水平、世界先进水平,不断推动节能和新能源研究上水平,为相关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市场提供先进产品技术。(记者耿旭静)

关键词: 区块链, 氢谷
相关新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

主办单位: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  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广州打造“中国氢谷”

发布时间:2019-05-07   来源:广州日报

  国内最大的氢燃料电池膜电极生产线在广州落地,第一代膜电极产品已经发布。

  新能源车年产能达30万辆,电动公交车投入规模居世界城市前列,全国首家燃料电池膜电极产业化项目正式建成,广州正打造“中国氢谷”……记者从广州市工信局获悉,“十三五”以来广州市出台系列政策,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八大新兴产业之一的节能和新能源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对促进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美丽广州的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广州市节能和新能源产业增加值547.53亿元,规模稳步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电动公交车投入规模居世界城市前列

  目前广州市新能源汽车产能已达30万辆/年,全年广汽新能源产销超过2万辆,同比增长4倍以上。新能源汽车推广规模不断攀升。2018年广州市新增新能源汽车73160辆,保有量达到134041辆,同比增长165%,占全市机动车保有量257.33万辆的5.2%,占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261万辆的5.1%。推广规模紧随上海、北京、深圳之后,车辆累计行驶里程超30亿公里。

  广州全面实现公交电动化。截至2018年底,全市累计推广应用纯电动公交车11225辆,超额完成超过1万辆的原定工作目标,电动公交车投入规模居世界城市前列。全市累计建成各类充电桩约2.6万个、换电站13座,累计充电4亿度。

  超前布局氢能产业核心技术

  目前,广州以智慧能源为引领,发展多种新能源利用。去年9月,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批复广州开发区建设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广州超前布局氢能产业核心技术,着力发展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氢能产业,发挥集聚效应,积极打造“中国氢谷”。

  3月27日,广州鸿基创能公司举行了“氢芯中国”氢燃料电池膜电极产业化项目竣工仪式和产品发布会。鸿基创能公司建设的氢燃料电池膜电极生产线,规划产能为10万平方米/年,产品功率密度达1.2瓦/平方米,为全国最大膜电极生产线。鸿基创能科技(广州)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叶思宇表示,鸿基创能是全国首家实现燃料电池膜电极产业化的企业,拥有目前国内燃料电池领域领军人才密度最高的技术团队。

  据悉,在广州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该项目一方面加紧完成厂房装修和设备订制、安装、调试,另一方面创造条件与国外企业合作,加快产品测试验证。鸿基创能的生产线建设与产品测试验证、完善几乎同步完成,于是有了竣工与产品发布同时呈现的“壮举”。

  同时,黄埔区依托省级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运营示范区建设,引进了加拿大工程院叶思宇院士,牵头联合广州氢丰能源、鸿基创能、雄川氢能等公司筹划建设氢能创新研究中心,开展燃料电池用低铂金催化剂、电解水制氢与车用燃料电池电堆和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发创新。

  今年以来,中新知识城、广州开发区西区建成了加氢站,氢燃料电池物流车已开始示范运行。

  推动新能源产业驶入快车道

  评论

  谁抓住了新兴战略产业,谁就有了发展新动能。以节能和新能源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城市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之关键所在。譬如,氢能源就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具有“能量密度高、零排放、效率高、来源广、可再生”等特点,符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进。在节能和新能源产业方面,广州谋划较早、起点较高,成绩不俗。

  让全社会认识并接受节能和新能源产品,垒起节能和新能源产业的巍巍大厦,要进一步夯实地基,特别是基础设施供给。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在电池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今天,硬件设施的建设情况决定了车主们能走多远、放心走多远。具体来说,就是充电桩的可及性,包括铺设数量和密度。揆诸现实,在充电桩建设方面,仍然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充电尚且如此,对于氢能源来说,加氢站的技术含量更高、建设难度更大,无论管网建设,还是站点设置,都需要政府予以大力支持,方能行稳致远。

  节能和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围绕节能和新能源产业的新技术不断涌现,这一领域的竞争也越发激烈,行业高精尖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广州要发挥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众多的优势,以基础研究为依托,以商业应用为目标,联合海内外特别是港澳地区科学家,瞄准国内顶级水平、世界先进水平,不断推动节能和新能源研究上水平,为相关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市场提供先进产品技术。(记者耿旭静)

      关键词:电力, 氢谷
相关新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3737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