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储能 > 动态

陕西按下新型储能发展“快进键”

科技日报发布时间:2024-05-08 15:02:59  作者:王禹涵

  伴随全球能源转型和碳减排的加速推进,储能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全国各地纷纷抢抓良机,多个省份优化调整配储、奖补、电力交易等相关政策,落地多样化储能项目。

  近期,陕西省先后出台《陕西省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5年)》《陕西省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实施方案》,剑指储能新赛道,旨在打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绿色牌”。那么,陕西发展新型储能有何成效,未来将如何进一步发展新型储能?

  多措并举助推产业壮大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530万千瓦/7768万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超12%,较2023年一季度末增长超210%。

  “新型储能日益成为我国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及推动能源生产消费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在国家能源局近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说。

  “中国总体储能技术处于全球第一梯队。预计未来,新型储能会成为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和主体。”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陈海生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分论坛——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上说。

  利好环境下,陕西新型储能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近日,国内规模最大台区分布式储能项目在陕西投运。项目共部署安装149套台区分布式储能设备,合计规模约14.1兆瓦/30.0兆瓦时,覆盖陕西多个县市区域近8000平方千米。

  陕西省发展改革委相关人士表示,陕西明确支持电网替代性储能发展。《陕西省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5年)》强调,在电网关键节点布局新型储能,增强电网调节能力和稳定性。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4月底,陕西省有约4300家储能相关企业。从新型储能产业链角度看,以储能变流器技术研发、测试设备研发和系统集成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在陕西占有相当大比重。

  新型储能产业由于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对科技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大、聚合力强。

  背靠西北地区国内储能发展的广阔市场,陕西已有6所高校开设了储能专业,为储能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其中,西安交通大学是首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高校之一,成为储能产业培养创新型高层次拔尖人才的试验田。

  打造聚集发展生态圈

  记者注意到,陕西发力新型储能早已有迹可循。近年来,陕西太阳能光伏、乘用车(新能源汽车)重点产业链产值规模均已突破千亿元。“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为新型储能提供了完备的制造业配套环境和供应链基础,给企业创造了良好生长环境。”陕西省太阳能行业协会会长安福成说。

  搭乘行业“风口”,陕西众多企业快速崛起。

  记者了解到,近日并网成功的湖北应城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采用了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创新研发的压缩机组。它是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中的关键核心技术装备。

  西安领充创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充放换电和新能源储能微网两大领域,开发了全系列交直流充电系统、分布式储能系统、充放电仿真智能测试系统和综合能源平台等多种产品。

  在西安奇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营销总经理马金鹏看来,新型储能融合了人工智能、能量存储、数字孪生、大数据等多种学科。企业应更多关注优化算法、调整控制系统,与不断快速演进的电力市场相匹配。为此,公司将长寿命电芯、电池管理系统、高性能变流系统、主动安全系统和高效能管理系统融于单个机柜,形成一体化即插即用的智慧能量块产品,让大规模储能电池簇有了“智能大脑”。

  在陕西西安西咸新区,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盛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绿能慧充数字技术有限公司等一众企业纷纷布局储能产业,不断提升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目前,陕西正加速形成“新能源+储能”及源网荷储一体化产业体系,全力打造新能源产业聚集发展的生态圈,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作出积极贡献。(科技日报 王禹涵)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