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储能 > 动态

把握契机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

证券时报发布时间:2023-05-04 13:40:21  作者:任颖

  近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加快推进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做好迎峰度夏电力供应保障。能源是保障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的根本,电力有效供应和电价稳定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防止滞胀的基石,而发展新型储能产业是实现能源有效供给、电力有效供应以及电力系统顺畅运转的有力手段,且有助于形成新的内生发展动力。

  如果新的电力能源不能被有效存储、不能与电网适配,势必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并制约新能源产业整体发展。比如,风电、光电属于清洁能源,但它们也具有一定的弱点,即具有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这需要储能解决这个问题。新型储能是指抽水蓄能以外的储能技术,包括氢储能、飞轮、新型锂离子电池等。新型储能产业是整个新能源产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能源供应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从全球范围看,各国都在采取措施争夺新型储能产业制高点,新储能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2022年全球新型储能新增投运规模为2021年的2倍,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规模创历史新高,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储能市场。

  当前,新储能产业发展迎来了较好的发展时机。首先,新储能行业企业原材料价格的走低,对新储能产业构成实质性利好。某新型储能企业2023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7.19亿元,同比增长164.59%,实现净利润3.36亿元,同比增长近35倍,这与原材料成本大幅降低密切相关。光伏硅料价格及碳酸锂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出现较大幅度下跌,使新储能企业成本大幅降低,进而刺激下游应用端需求大幅提升。据媒体报道,国内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由2023年年初的每吨60万元跌至4月底的17万元,跌幅超过70%;2022年硅料价格曾达到每吨30万元,到2023年4月已跌到每吨18万元左右。其次,各地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支持新储能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近30个省份出台了“十四五”新型储能规划或新能源配储文件,要求新能源配储比例为10%至20%,备电时长为2小时至4小时。以广东省为例,广东提出到2025年全省新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6千亿元,年均增长50%以上,到2027年,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装机规模达到400万千瓦。广东设立新型储能产业天使投资基金,支持初创期和成长期的新储能科技企业发展,充分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支持新型储能项目建设,新型储能产业重大建设项目优先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等等。2023年2月,《深圳市支持电化学储能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发布,提出了20条支持性措施鼓励发展以电化学储能为主的新型储能产业。再次,一些新储能产业关键性技术获得突破。氢储能技术、钠离子电池技术、超长寿命且全天候储能锂离子电池技术得到不断开发和新的突破。最后,国内发展新储能产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优势。国内一些地区已经形成了新储能产业发展基础较好、龙头企业实力较强、科技成果储备相对丰富等优势。

  笔者认为,中国加速推进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提升在该领域的国际核心竞争力,应采取五个方面的措施:第一,加速电网改造,持续创新储能技术,实现与电力系统各环节融合发展,强化电源侧、电网侧、用电侧“三侧”场景运用,大力发展“三侧”新型储能;第二,重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运用,实现数字化、智能化与新储能技术的高度融合,加快建设储能控制芯片等重大制造项目;第三,应加快多元化电池技术开放和商业运用,减少对锂资源的依赖,突破超导、超级电容等关键储能技术,突破全过程安全;第四,做好新储能产业发展的区域与城市布局,推动新储能产业集群形成;第五,密切关注国际新储能产业发展尤其是新储能技术发展的动向。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任颖系电力与新能源研究人士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